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期,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进入了风靡一时的“票证时代”,吃饭用粮票,购买商品用各类商品票,甚至买一盒火柴都得出具火柴票。在那个只有用票才能打开交易入口的时代,各类票证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辅助品;如今上了岁数的老人依然对那个“票证”通行下的时代记忆深刻。



粮票上的邻水银鼎山八角亭
邻水县1980年购粮券1斤、2斤、5斤,票面主图为邻水县银鼎山公园的八角亭。
银鼎山在华蓥山东麓拔地而起。前人称“其色如银,其形似鼎”,故名银鼎山。山上视野开阔,山崖矗立险峻,最宜登高观景,“鼎山远眺”因而被推为“邻水八景”之首,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摩崖题刻。
在清朝康熙年间,知县姚鸿烈登山遐游,觉“天地精英灵气之气郁勃于山谷”,决意置一“春夏游宴之所”,于是便在山顶平石上建成草亭。嘉庆二十年,知县吴秀良重建为八角亭。这就是邻水著名的标志性建筑——八角亭的由来。300多年来,八角亭几经兴废,多次重建。
银鼎山成为县城文化休闲之地,始于民国15年。那时,驻邻川军旅长王翥将县城后山一带划为邻山公园。公园占地45亩,以八角楼为中心,新建修褉楼、涤烦村、解放亭、纪念碑、洗甲池等一批附属建筑。
1982年,邻水县政府耗时三年重建邻山公园,新增游乐设施,广植花草树木,满山姹紫嫣红,林木蔚然森秀。
邻山公园焕发生机,然而20世纪末,八角楼却临倾危之势。重建的八角楼于2002年初竣工。

2002年重建竣工的新八角楼

老照片左上角银鼎山的八角亭原貌

1944年拍摄的银鼎山概貌
